调解、仲裁、法律援助、部门联动……近年来,我市多路径打通劳动者维权之路。从“窗口受理”到“预防靠前”,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度求索,用速度、力度和温度推动劳动者劳有所获、“权”有所“维”。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现场。
小窗口大通道 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是仲裁院的快速调解帮我解决了难题。”日前,说起自己的维权经历,市民高某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原来,2024年3月,高某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公司配合她进行了工伤认定,结果为工伤九级。但公司认为其因交通事故造成工伤,除配合其领取工伤保险承担的工伤待遇外,不愿意赔付公司应承担的工伤待遇。无奈之下,高某申请了劳动仲裁。
市人社局创新工作思路,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工伤待遇争议速裁庭,全程高质效处理工伤待遇争议案件。收到仲裁申请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按照工伤速裁机制迅速给予立案处理,及时送达开庭通知。同时,仲裁员结合高某的工资情况,耐心地讲解九级工伤的赔偿标准、调解的好处、劳动仲裁“一裁两审”制度等,多次与其所在的企业进行沟通,全力劝解双方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于开庭前达成一致调解方案,公司当即把7万元工伤调解款转账到了高某的社保卡上。事后,高某把一封感谢信送到市仲裁院,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仲裁小窗口也成为群众维权的大通道。
在市区某建筑工地工作的农民工张文才曾通过劳动仲裁立案窗口求助。“当时我在工作中发生工伤,手头上没有合同,没法进行工伤认定。”张文才说,后来仲裁院的工作人员刘涛通过法律援助帮助他解决了难题,让他顺利拿到了10.5万元的工伤赔偿金。为表示谢意,他专门送上一面锦旗。
通过流动调解室、巡回仲裁庭等方式化解劳动维权纠纷,是我市劳动维权的一大亮点。
某主营业务为生产花茶包装机器及销售的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因受产品滞销影响,通知生产车间的22名员工放假但不愿支付工资。2024年11月底,22名员工到市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随后,市仲裁院把仲裁庭搬到企业办公,按照“早发现、快介入、强联动、守法律”的原则进行调解。最终,在今年春节前,17人通过调解或撤诉结案,其他5人也通过仲裁简易程序妥善化解争议,让矛盾纠纷从“有结”到“有解”。
部门联动聚合力 维权有力度更有温度
九天,工资一分不少——“行裁审”无缝衔接,让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179人420多万元的护“薪”故事再一次刷新了劳动维权的“亳州速度”。
今年1月,市人社局陆续接到市区某建筑工地黄超等人投诉,一房地产项目拖欠他和170多名工友工资的问题。拖欠主要原因为公司法人变更及现任法人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等导致农民工工资专户资金不能支出。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机构通过与市住建局、市中院多次会商研判,决定采取通过劳动仲裁、法院强制执行途径解决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即“行裁审衔接法”。
1月12日,黄超等10余名代表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1月14日依法作出仲裁调解书,公司同意于1月19日前向黄超等人全额支付。但该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仲裁调解书决议,于是黄超等人向谯城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1月21日,拖欠工资得到全部解决。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劳动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联动的相关举措。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基层调解组织介入,达成和解协议。目前,全市88个乡镇均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有效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防范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调解仲裁+监察”“调解仲裁+就业”“调解仲裁+妇联”“调解仲裁+法律援助”……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调解仲裁+”服务模式,多元联动的“调解仲裁+”印证了我市劳动维权领域的温度与广度。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我市人社部门还创新探索商圈劳动争议调解新模式,成立了全市首家商圈劳动争议调解联盟——亳州市南湖商圈劳动争议调解联盟,覆盖南湖周边宝龙广场、华富广场等6个商业中心的近千家商户,并配套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推动指导服务前移、调解力量下沉、争议就地化解。
关口前移治“未病” 筑牢维权源头防线
能事前调解的通过企业调解组织、乡镇(街道)调解组织或流动调解室等方式解决,尽可能地把劳动维权难题解决在“未病”状态,通过聚合调处资源,推进“一站”核处办结,是我市劳动维权的出发点。
围绕劳动维权治“未病”,我市各级劳动仲裁部门不断夯实企业用工指导服务,以“百名仲裁员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千名青年志愿者联系万家企业活动”“百千万法律帮扶活动”和“三送一检”等主题活动为载体,选派优秀仲裁员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法律、送案例”,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和职工对劳动合同订立、参保缴费、劳动报酬等人社政策的知晓度,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推动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同时市仲裁院还创新实施“一书三函”工作制度,对首次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的企业,仲裁机构针对争议内容审查企业规范用工情况,向企业发送《劳动仲裁建议书》,对企业存在的不规范用工“把脉问诊,精准开方”,提示企业遵守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女职工特殊利益、安全生产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为了解决欠薪难题,近年来,我市利用“满薪满益”平台在非工程建设领域探索建立预警模型,跨部门汇集社保、供电、供水等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数据,以及欠薪投诉、劳动用工备案、司法诉讼等劳动关系运行和企业信用监测动态,建立监测预警模型,分风险等级采取发提示函、约谈、开展实地监察执法等手段,实现欠薪欠保和规模裁员预警在先、处置靠前。目前已先期将1927家“四上”企业纳入预警对象。
“我们致力于瞄准企业和劳动者反映次数较多、呼声特别强烈的同类化、同质化问题,通过举一反三、部门协调联动,推动从解决‘一件事’迈向办好‘一类事’,从而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护民利企。”市仲裁院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共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812件,无大规模群体性案件,办理案件中立案审理1029件、案外调解720件、不予受理63件,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
目前,我市有2家企业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单位,14家单位获评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10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获评省级金牌调解组织。不久前,人社部、司法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表扬2024年度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和人员的通报》,亳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刘涛被授予“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称号,给予通报表扬。据了解,全省共有3人获此殊荣。(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王晓丽 文/图)